【BPI-M3试用】2、Linux镜像的烧写与体验-Arduino中文社区 - Powered by Discuz!

Arduino中文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9544|回复: 2

【BPI-M3试用】2、Linux镜像的烧写与体验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12-30 16:1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fly928sky 于 2016-12-30 16:17 编辑

       上一篇介绍了BPI-M3开发板的资料和镜像的收集与下载,现在介绍一下如何进行Linux系统的烧写,以及Linux烧写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。

准备条件:硬件:
   - PC一台(windows系统)和VGA显示器一台
   - BPI-M3开发板一块
   - 5V 2A电源一个(圆头)
   - TF卡(4G以上,class 10)
   - TF读卡器一个
   - USB转TTL模块一个
   - HDMI转VGA模块一个(带独立电源)
   - 无线键鼠一套
软件:
   - SD卡还原工具 SD Formatter
   - win32diskimager
   - putty或SecureCRT
文件:
   - Linux系统镜像(ubuntu 16.04 xenial minimal preview)

一、Linux镜像的烧写
1、将插入TF卡的TF读卡器插到PC的USB接口,PC上显示有标识为“boot(N:)”的移动存储设备,如下图所示
01.jpg 1.jpg 2、使用SD卡还原工具,将TF卡进行格式化,如下图所示
2.jpg
逻辑大小调整设置为“on”,如下图
3.jpg
格式化成功后,如下图所示
4.jpg
3、使用win32diskimager进行Linux镜像的烧写
从BPI官网下载的win32diskimager软件,打开后会出现“File Error”的错误提示对话框,如下图所示
5.jpg
点击确定后,能够显示如下图的软件界面,但不能保证能够使用或者烧写正常
6.jpg
请自行在本人上一篇文章中找到百度云链接重新下载,文件名为win32diskimager.rar(请仔细辨认两张图片,文件大小不一样哦
7.jpg
选择解压缩的镜像文件,并选择好TF卡的盘符,如下图所示
8.jpg
点击write按钮,会弹出确认的对话框,如下图所示
9.jpg
勾选MD5选择框,可以通过文件hash值鉴别文件,如下图所示
10.jpg
系统镜像文件烧写成功,如下图所示
11.jpg


二、Linux系统的体验
1、将Linux系统镜像烧写成功的TF卡,插到M3的TF卡槽,连接好USB转TTL模块,5V 2A电源,HDMI转VGA线,如下图所示
02.jpg 03.jpg
上面展示了两幅图,左边一副M3开发板根本就启动不了,右边一副M3的电源指示灯正常点亮
       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,左边一副的M3上面插了一根USB线,其实这根线是HDMI转VGA模块的电源线,可能是供电不足,造成M3启动不了,将其连接到其他的USB电源上,M3就正常启动了。开始的时候还一度怀疑是HDMI转VGA模块的问题,导致M3开发板不能上电开机。
注:HDMI转VGA模块的电源线需要连接到其他的USB接口电源
2、M3开发板正常上电后,putty软件设置好后,就可以从USB转TTL模块接受数据了,如下图所示
12.jpg
系统启动好后,登录成功后如下图所示
13.jpg
3、M3开发板经HDMI转VGA模块,VGA显示器显示正常,如下图所示
22.jpg
可是刚启动的时候,系统会卡在这个界面几分钟,如下图所示
23.jpg
在M3开发板的USB接口上连接上无线键鼠的接收器,系统马上就识别了无线键鼠,键入用户名和密码就能登录到系统进行操作了,如下图所示
21.jpg




       之前在别的论坛和讨论群里面,听别人说BPI的开发板比较挑HDMI转VGA模块,鉴于我个人的经验,建议大家使用有源的HDMI转VGA模块,而且连接模块电源的时候最好使用单独的电源给模块供电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2-30 16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在官网的镜像下载页面的readme按钮有显示,或者在我上一篇的文档中也有提到。。。。
发表于 2018-3-22 19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与树莓派比较怎样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Arduino中文社区

GMT+8, 2024-11-28 01:49 , Processed in 0.190708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