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软VScode使用扩展Arduino编译-Arduino中文社区 - Powered by Discuz!

Arduino中文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156|回复: 0

微软VScode使用扩展Arduino编译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2-7-18 22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广大爱好者喜欢使用微软VScode使用扩展Arduino编译,但是配置起来比较麻烦。我给各位先进汇报一下自己配置arduino:json方法:

第一Arduino IDE部分:
1,首先安装Arduino IDE(必须)

2,打开Arduino IDE,文件-->首选项,出现下图的界面。记住工作文件夹VScode设置时会使用,



譬如在3的位置附加开发板管理网址按右面按钮填入VSChina、Microduino 、esp8266和esp32的sdk下载链接:




3,点上图2的位置进入隐藏的系统Arduino15文件夹,把下面模糊部分全部删除。然后重启一下Arduino IDE,系统会自动加载新的配置文件。



4,Arduino IDE 点击工具-->开发板-->开发板管理器,下载安装附加开发板管理网址指向的SDK。

第一部分就结束了!

第二VScode部分:

1,下载VScode,并且安装(默认安装,不要出花头!)。

2,安装扩展(快捷键ctrl+shift+x),点击安装Aduino。

3,点击文件-->首选项-->设置,跳出下图。点击扩展-->Arduino configuration,然后就是3的位置打开arduino:json。



4,填入你自己的arduino:json配置。必须在花括号里面!储存(快捷键 ctrl+s)。

"arduino.path": "C:/Program Files (x86)/Arduino",
"arduino.commandPath": "arduino_debug.exe",
"arduino.logLevel": "info",
"arduino.allowPDEFiletype": false,
"arduino.enableUSBDetection": true,
"arduino.disableTestingOpen": false,
"arduino.skipHeaderProvider": false,
"arduino.additionalUrls": [
"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VSChina/azureiotdevkit_tools/master/package_azureboard_index.json",
"http://arduino.esp8266.com/stable/package_esp8266com_index.json",
"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espressif/arduino-esp32/gh-pages/package_esp32_dev_index.json",
"https://github.com/wasdpkj/Microduino-IDE-Support/raw/master/package_Microduino_index.json",
],
"arduino.defaultBaudRate": 115200



5,实际操作一下,打开资源管理器(快捷键ctrl+shift+e),点击文件-->打开文件夹(就是第一部分2的文件夹),选择信任。
6,下图ARDUINO,右侧第一个按钮是新建文件,第二个按钮是新建文件夹。那么,首先新建文件夹起名test,选中文件夹后,再新建文件test.ino,文件夹和文件名最好一致。文件名后缀*.ino



7,下图蓝色长方形就是VScode状态栏,鼠标放在屏幕底端,右键只勾选Arduino。烧录时,状态栏右侧点击1号位,在屏幕上方选择要编译的文件,其次2号位选择开发板,最后3号位选择串口编号。智能感知配置已经更新。手动重建你的智能感知配置运行“Ctrl+Alt+I”vscode就会编译好固件烧录到MCU。



在安装前还需要检查C:\Users\***\.vscode位置,如果存在.vscode需要删除,再安装VScode。

预祝小伙伴们成功!

(全文完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Arduino中文社区

GMT+8, 2024-12-1 01:19 , Processed in 0.069410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